郝英立,男,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1963年6月出生,1985年南京工学院(现71886a必赢)工程热物理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工学博士,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协调人、兼职教授,71886a必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AMS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热能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
郝英立同志是我国南极科考冰穹A支撑平台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为了改变对国外的依赖,我国决定研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支撑平台,以便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为南极科考冰穹A提供能源、控制、数据、通讯等功能支撑。该支撑平台的研发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在技术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条件下,郝英立同志领导的技术课题组完成了分系统的研制工作以及整个系统的试运行和联调测试等工作,从目前已经测试项目的情况来看,该支撑平台测试的整体性能指标远远高于国外现有平台。
郝英立同志是改革开放新时代,在71886a必赢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从教25年,一直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为学校发展作出了优异成绩,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爱戴。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始终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标准
郝英立同志于1981年9月考入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学习,本科期间两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1985年4月30日在给党支部的信中写道:“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如果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去,那么他就能与同志们一起汇成滚滚的洪流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做出一番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郝英立同志始终把祖国的召唤、学校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向,从不讲个人待遇和条件,一直用行动来践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
2003年8月,郝英立同志放弃可以留在国外享受稳定教职的机会,回到学校任教。在归国任教不久,他被任命为学校能源与环境学院分管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对这个全新的工作,他任职后即开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拿出了详细的改革方案,并与学院的领导、教授沟通与商谈,迅速付诸实施。在他的推动下,能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教学规范化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校为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成立了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急需一位既有较强业务能力,又能统领全局、协调多学科力量开展合作研究的领军人物,郝英立同志坚持以学校事业为重,服从组织安排和工作需要义无返顾地到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工作。在初期没有明确作为研究院负责人的情况下,他以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极为认真地完成了研究院的一些详细规划等重要工作。
为改变南极科考支撑平台长期依赖国外的状况,紫金山天文台与学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支撑平台,以便为南极冰穹A自动天文观测站提供能源、数据、存储、通讯等综合保障。学校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郝英立同志,由他负责“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的研发工作。郝英立同志在研发经验不足、时间紧迫、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即与同事们拿出了项目方案,并集聚来自学校6个学院的教师组成项目组立即着手开展工作,与合作方紫金山天文台保持充分的协调沟通,于2010年6月即完成了平台研发,并送至西藏羊八井进行安装、调试、测试等工作。
二、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始终保持着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品格
郝英立同志毕业留校工作后,曾担任过系学生办公室副主任、政治辅导员,他把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人生志向,把教书育人视为一种无比神圣的职业,把关爱学生视为一种职业的内在要求。
郝英立同志始终把教学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他归国任教后即承担本科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任务,2005年开始负责该课程建设和双语课程建设工作,该课程目前正筹备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他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郝英立同志对学生极为负责,从不“放羊”。在他心里,“学生无小事”。就在9月25日晚上他出发去西藏前,上午召开南极项目讨论会后,还专门对学生的科研工作一一做了妥当安排,并计划29日赶回南京后于次日给学生上“工程热物理专题”课程。多年来,他对每个指导的毕业设计学生,总是非常认真仔细地手把手指导,就算出差在外,也是有求必应,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他在生活中不时地对学生嘘寒问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他把学生也视同自己的孩子,总是挂念在心。
郝英立同志把对学生的关爱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在点滴小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认真和负责。他经常告诫学生,对待科研工作要严谨认真,不可弄虚作假、马虎大意。对于学生请他修改的论文甚至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的PPT,无论自己工作有多忙,他一定会抽出时间修改至少四到五遍,小到文章的标点符号和大小写,大到文章的数据、结构和论点,都会认真仔细地修改,一一用红笔标注出来。他要求研究生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不能有任何抄袭、内容雷同、一稿多投的现象。他要求学生,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是干干净净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有任何的污点。
郝英立同志始终坚持人民教师的道德准则。他十分珍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尊严,对于高校中流行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现象,他对自己的学生说,他很讨厌“老板”这种叫法,认为自己是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叫“老板”是对教师的一种蔑视。他始终坚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品格,承接项目始终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和美国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工作,从来不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科研项目的承接。
三、脚踏实地、朴实无华,始终牢记着一名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郝英立同志学习成长在71886a必赢,服务贡献在71886a必赢,他受到了百年东大“止于至善”校训的深刻影响,继承并升华了东大教师的精神传统。
郝英立同志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归国回校工作,面临着工作方面的诸多条件限制,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他面对相对陈旧、老化的实验条件,不等不靠不要,而是根据自己在国外掌握的知识信息,在院系的支持下,用有限的资金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教学需求的“微传热方向实验室”,并迅速展开教学、科研工作。
郝英立同志是一位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总是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不同的地点,没有周末和寒暑假,每天早上很早就赶到办公室,凌晨两三点还在坚持工作。他经常对学生说,要抓紧时间工作,要有为科研工作拼命的精神。由于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项目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很快就要送到南极接受实战的考验,出现任何差错都会给科考工作带来重大损失。对买来的通风管道能否经得住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新配的油路阀门在低温条件下能否正常打开、较大体积的油箱能否抵抗震动带来的影响等问题,郝英立同志都认真加以考虑,甚至仪器舱里的散热能否保持平衡,他都要认真地再计算一遍。今年7月6日,郝英立同志前往羊八井观测站,与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领导主持了第一次系统通电,成功启动2号发动机为系统供电。9月26日是他第二次去西藏。他觉得这些重要环节,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当出现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考虑得很详细,唯独没有注意到自己正面临着高原反应的威胁。
尽管工作很忙,但郝英立同志对亲人关爱有加。今年9月22号中秋节,也就是郝英立同志去西藏的前几天,处在忙碌中的他没有多少时间和家人团聚。但一向孝敬长辈、关爱家人的郝英立就采用“点卯”法,让爱人中午开车把他从实验室接到自己父母家共同吃一顿中饭,饭后又立即把他送回实验室,晚上再这样与岳父母一起吃饭,然后又回到实验室。他对事业的执着、对亲人的关爱质朴无华但无比深邃,得到了爱人和儿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