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专题――李俊贤院士先进事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01浏览次数:178

 

创新人生 助燃中国火箭

人民网记者 蒋建科

2011032108: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每天清晨740分,洛阳市王城大道北段的人行道上,总会准时出现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步履匆匆,走进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大门……他就是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8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他用传奇精彩的创新故事,接连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助燃中国火箭,演绎精彩人生

  1928310日,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507月,李俊贤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0年―1954年,他在东北重工业局化工研究室工作。1959年,李俊贤被派往苏联化委有机合成研究所实习。1960年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继续做科研工作。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紧急而秘密的任务,为“两弹一星”研制特殊的化学推进剂。

  火箭升空必须依靠强大的推力才能实现,特殊燃料偏二甲基肼的研制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前苏联撤走专家,一缺资料、二缺经验的不利条件下,李俊贤和研究室的同志争分夺秒地干起来。

  在总结前两年经验基础上,又经过充分论证,决定集中力量研究氯胺法制备偏二甲基肼。

  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又分为气相法和液相法,李俊贤带领课题组对两种方法都进行了试验,数据表明气相法合成液中偏二甲基肼含量较高,上级在给李俊贤课题组下达任务时,明确要求课题组只集中力量开发气相氯胺法。然而,李俊贤在进行气相法试验中,发现了一些在当时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困难,不得不对气相法和液相法进行反复对比试验,得出了液相法能在短期内完成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技术数据的观点。他自己十分清楚,如果不按领导部门要求的气相法进行试验,是要承担责任风险、甚至会受到批评的!消息还是被上级知道了。不过,领导部门不但没追究他们“违纪”的责任,反而认同并支持了他们的做法,1964年,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成果被评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十大成果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海军服役的热动力鱼雷推进剂的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739月,上级向黎明化工研究所下达了研制鱼雷推进剂的任务,简称796燃料。他主动承诺,按预定时间提供所需批量大于吨级的796燃料,及时满足鱼雷研制需要。有关部门慎重考虑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国家因此避免了过渡性型号的鱼雷研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把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3年。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4年获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为他的创新力和判断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早在1979年,时任黎明化工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的李俊贤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汽车国产化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将发展目标牢牢锁定在研发国内大量急需且尚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胶粘剂和聚氨酯两个项目上。

  在李俊贤积极推动下,黎明院于1983年组建了胶粘剂和聚氨酯两个专业研究室,为开拓我国民用聚氨酯材料打下了基础。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方向盘、仪表板、挡泥板等)、建筑、家电(冰箱保温)、家具等行业。但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基本靠进口,搞这方面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1986年,黎明院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被国家列为“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立了24个课题,“七五”结束时,他们取得了28项成果,开发了汽车用自结皮方向盘5种制品,研究开发了组合料、原料、助剂及其它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家多项空白。又经过“八五”攻关,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累计取得52项科研成果,经鉴定,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2项,获国家技术进步奖1,获省部级奖4项,转化成果27项。

  1992年,李俊贤应邀到国外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他发现一个高科技含量的PU材料,初步判断将来会在中国有很大市场。回来后,他亲自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终于研发成功这种材料,成功地为大众汽车配套,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已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技术企业。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危害人类。李俊贤积极建议并开展了消减氟利昂PU硬泡研究工作,很快研发成功替代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快速推广,生产出第一台绿色冰箱,得到联合国的高度评价和奖励。

  成功的背后,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学风。他对数据要求十分严格,科学实验是什么样,反映出的结果就应该是什么样,决不能掺杂水分。“成功往往从发现问题而来,只有扭住问题不放,才能找出办法。”他对设计、技术、计算和实验报告、设计图纸等,件件都要仔细推敲,善于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找出深层次原因,并立即修正工艺方案。

  强烈的爱国心和事业心,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心态,为他的勤奋学习提供着不竭的强大动力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李俊贤院士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李俊贤总是善于抓住一切细碎的时间来学习,兜里总是揣着一个记满各种新名词、专业术语和新构思的小本子。即使在开会、出差的间隙也在随时翻看、思考。上世纪80年代,电脑走进办公室,他硬是通过“一指禅”苦练出过硬的电脑打字技术。如今,他每天都熟练地上互联网,查阅资料,阅读外文文献,跟踪最新科研动态。电脑里,全部装满各种资料,多到硬盘都不够用了。

  19666月,为了尽早建成我国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装置,李俊贤和大家一样,坚决服从组织调动,来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原深处。在海拔2400多米的化肥厂旧址上筹建化工厂,作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李俊贤带领大家以“誓将卫星送上天”的豪迈气概,克服一切困难:吃的是盐水煮蚕豆和煮青稞粉,用青稞粉蒸出的馒头总是熟不透;住的是干打垒,睡的是大通铺,遇到下雨时泥水经常渗透被褥无法入睡。他经常强忍胃痛工作到深夜。经过不懈努力,偏二甲基肼生产装置终于在19682月正式生产。此后,用该项技术相继在不同地区建设了多套偏二甲基肼生产装置并投产,保证了我国国防和航天的急需。

  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氯胺法制高纯偏二甲基肼的合成工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署名发表论文,最能体现知识分子的劳动和价值,也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最期盼、最渴望的事情。在聚氨酯研究中,李俊贤的领导和指导地位是大家公认的,许多关键的问题也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每次成果申报署名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黎明院科技部副主任时国珍说,李俊贤领导的聚氨酯研究,累计取得78项科研成果,其中26项获奖,但没有一项署着他的名字。他常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他也总是念起他的同事们为项目作出的贡献:宁裕尧、董礼川、张泉在偏二甲基肼研究中有功劳;徐归德、林可君在聚氨酯开发中起了重要作用……

  单位曾给李俊贤算了一笔工作时间账:他加班加点看资料、干工作的时间,等于或超过常人上班20多年的法定工作时间!

  “我们搞科技发明,唯一的动力就是报效国家”、“作为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理解自己肩上沉重的担子,努力工作,创新不已,造福国家”。 耄耋之年的李俊贤院士,经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如今,李老仍带领年轻科技人员工作在一线。他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实验室、图书馆、车间里,同大家一起探讨和解决科研难题,在化学推进剂原材料和聚氨酯两大科研领域里奋力拼搏着……